閃光燈的應用篇
大綱:
繼之前跟各位介紹光的應用技巧後,各位同好在攝影上該有多一層的認識了吧!雖然筆者不斷說明遇到各種光源狀況下,應該進行補光,但是一直沒特別介紹補光的方法,今就『閃光燈』開一專題,詳細向各位介紹各種閃光燈的應用,期許各位網友在光源的應用上能更上一層樓。
對於135相機來說,閃光燈的機動性是非常高的,尤其現在的相機無論是雙眼相機或單眼相機,也都有具備內建的閃光燈設備。
一般來說相機的閃光燈可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屬於內建式閃光燈(隱藏式),屬於相機本身結構之一。內建式閃光燈又可分為固定式及可外彈的隱藏式閃光燈,如左圖:
另一種為單體閃光燈(分離式),可以插接在相機身上的燈座,又稱為熱靴 HOT SHOE。
這種外接式閃光燈靈活應用性更高,造型、樣式及功能的差異也相當大,大多能做出傾斜、旋轉、仰角、投光寬度及各種不同的輸出光量。而且插上相機的熱靴後,立刻與相機結合變成電子迴路操作系統中的一部份,可快速的感應出適當的閃光出力,以獲得正確的曝光。
閃光燈的 GN 值
我們在購買閃光燈時,常在規格表中見到閃光燈一欄,標明:GN值(閃光燈出力指數)!GN 是GUIDE NUMBER的縮寫,也就是『閃光燈光度指數』。它以感光度 ISO 100 度的軟片或數位相機為計算標準,其公式為:
GN(m) = 光圈級數( f值 ) x 攝影距離( m )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公式,例如閃光燈距離被攝體5公尺(m),使用GN20的閃光燈時,光圈應為 f/4。如距被攝體約7公尺時,光圈就應調至 f/2.8。不過這是基本換算,在拍攝時還要視當時的環境、主體反射率、以及焦距之長短和是否使用閃光柔光罩、濾色片等作調整。有時根據不同的長度單位,GN值又分為 GN-m及GN-ft兩種,前者以公尺( m)為距離單位,後者以英尺(ft)為距離單位。
採用內建式閃光燈時,因閃光燈本身體積小,GN值也不大,一般都在GN11~GN14左右,攝影距離相形的也被限制在3~5公尺左右。而外接式的單體閃光燈從GN20~GN34都有,光量出力較大,對於環境的適應性相對的提高。
GN 值方便的地方在於,以此為標準增減使用之光圈就可拍攝了。不過,現在大多數的相機為了方便起見多直接標明閃燈的距離,不用 GN 這種麻煩的參數!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在戶外使用閃光燈時, GN 會低於閃光燈上所標定的數字,這是因為 GN 值是根據『室內』的反光天花板或牆壁所量測。在戶外,投射到主體的光會降低一些,可依據標定 GN 值的 2/3 來設定。
我們說過閃光燈分為內建式及單體閃光燈,現在就針對其相關功能分別介紹:
內建式閃光燈:
一般來說相機內建式閃光燈並沒有太多的閃光燈功能留給使用者,充其量是把閃光燈功能加以程序化:以『全自動』、『強制閃光』、『強制不閃光』、『防紅眼』、『慢速』加以設定。少數高檔的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可使用專屬的外接閃光燈,才具有許多單體閃光燈的手動功能,增加了攝影適用範圍。輔助閃光的應用是通過對現有光形成的陰影部位增加照明的方法來減小陰影的影響,由於相機的智慧能力尚不及人腦的應用配合,因此,在使用閃光燈時還是必須對其功能特性詳加瞭解:
1. 全自動閃光
由相機內含的測光表自動判斷是否使用閃光燈,若是光線不足,便會自動地啟動內建或外彈式閃光燈。這種測光方式稱為TTL測光。
TTL的全名是(Through The Lens),是一種直接測定透過攝影鏡頭光線亮度的測光方式,亦即測光儀器是位於相機內部,此種測光方式,可較為精確的計算出曝光量,決定正確的曝光值。一般而言,「全自動閃光」的模式可以適用於大部份的狀況。
2. 強制閃光
強制要求相機啟動閃光燈打光,最常應用在逆光攝影(主體處於背光下)時,利用閃光燈加以補光,以免拍攝的主題或臉部過於灰暗。
左圖使用強制閃光模式,背景本身也不會因為需要加大曝光級數,而完全淡化。
3. 強制不閃光
強制要求相機不要啟動閃光燈。在光線較微弱時,會使快門相對延長,此時需要使用腳架加以配合,例如,強調現場燭光晚會效果、翻拍或在攝影棚中運用石英燈拍攝時,便常使用「強制不閃光」的設定。
4. 消除紅眼
主要是透過閃光燈的預閃,促使瞳孔做某種程度的收縮,以減小反射回來的紅光。一般有二種方式,一種是預閃一次強光,另一種讓閃光頻閃數次,待瞳孔適應之後,再執行主要的閃光同步,適用於正面拍攝人像作品時。不過效果有限。
5.慢速閃光同步( Slow)
在微弱的光線環境下拍攝時,如果使用高速閃光燈,很容易造成主題明亮,背景卻非常地暗,拍攝出來的作品會一成不變,背景細節也無法表現,因此有些內建式閃光燈提供了『慢速閃光同步』功能,相機本身會將快門的速度延遲變長,以改善背景過暗的情形。在夜間要同時兼顧拍攝人物與景緻時,可使用慢速閃光同步功能。
強制閃光燈 | 慢速閃光燈 |
不同閃燈的速率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效果(摘自『數位視野』) 上圖是利用內建閃光燈測試在強制閃燈時,由於閃燈威力不足無法全面照亮場景,慢速閃燈時則因快門速度放慢產生光暈現象,但背景也亮了起來。 |
6.後幕閃燈模式(Rear Flash)
所謂的後簾模式(Rear Flash),指的是曝光快完成時,才啟動閃光燈,此模式較高檔的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中才有。相當你在移動相機進行追蹤攝影的同時,加上使用閃光燈凝結瞬間動作,較長的快門時間和瞬間曝光會使這兩種狀態同時顯現在作品上。部分廠牌的數位相機如:Olympus 很喜歡將這種功能附在閃燈選擇之中,就是『後幕閃燈』。
單體閃光燈:
單體閃光燈種類非常多,有時功能會複雜到讓初學者眼花撩亂,甚至望之卻步,但歸納起來還是有一些基本功能可向各位介紹:
首先說明各種閃光燈基本的測光及連動方式:
1.EE方式:
EE測光的全名是(ELECTRIC EYE)也就是『電眼』,裝設在閃光燈上的小型測光裝置,利用本身的電子功能,偵測到達正確光量時,自動截斷光源的輸出,以達到適當的曝光。本身依靠底部的一個電子接點與相機上的熱靴連接,達到連動的效果,這種閃光燈在十幾、二十年前是當時的主流。因此它有幾點特性必須特別注意:
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完全依賴一個接點或快門線連動。
由於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因此只有EE控制模式(C模式),沒有自動模式。
獨立的電眼與相機本身有些許誤差(有時相差1EV值),因此準確率低於現有的其他曝光模式。
這種連動方式會限制了快門的最高速度,一般都在1/60秒以下(或是X快門)。
2.AE方式:
自動曝光(Automatic Exposure,簡稱AE)。測光系統依據周圍環境光度的情形自動設定適當的曝光,曝光過程中感應器會監控反射自主體的光線,當達到正確曝光時,自動切斷光源的輸出,一般有三個接點與熱靴連接;可區分為三類:
全自動程式曝光:相機選擇最佳快門值,再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光圈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光圈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快門值而曝光。
快門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快門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這種閃光燈可分為一般自動閃光燈及可搭配曝光模式的專用型自動閃光燈。
3.TTL方式:
這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閃光燈測光模式,基本功能在內建式測光表中說明過,不再贅述,茲將其特性整理如下:
透過相機鏡頭的光量測光,因此準確率大大提升。通常有三個接點以上與熱靴連動。
相機本身測光模式最多可達九種,要發揮最大功能必須搭配專用/相容閃光燈,否則無法連動。
因為與相機同步測光,因此快門速度可搭配的幅度大為提升,不再限定於1/60秒以下。
可以透過程式設定,決定閃光燈與現場光源的比例,設定為主光源或補光。又有TTL AE模式。
其次說明各種閃光燈面板上的功能與應用:
在閃光燈的面板上,除了各種操作模式控制鈕外,常常也提供了 GN 值、ISO 值、攝影距離及光圈設定的參考轉盤或計算表,讓你設定距離範圍和搭配的光圈值。只要是鏡頭設定在閃光燈建議的光圈值上,並且在所指定的距離範圍內,主體稍近或稍遠一點都沒問題。但是各位如果不會看、不會設定,就無法發揮閃光燈的功效,值得初學攝影者重視。下面三個圖是閃光燈背後的面板,各種表示方式作一個解說:
這一款提供了 M(手動)、Auto兩種及閃光燈 Test 鈕。在曝光參考表上ISO 100 部份,它有f/2、f/4及f/8三種曝光參考。
另外,WIDE 標示指的是近距離的廣角拍攝,通常會加上一個塑膠板在閃燈前端,所以閃光燈的光度會減弱,有效距離縮短。
這一款稍微複雜一些,ASA值就是ISO值,提供範圍較廣,可從25~1000。曝光模式有 M、黃C、藍C、紅C四種,『O』是OFF鈕,『I』是ON鈕,白色按鈕是電力測試鈕,紅色則是Test鈕。
在曝光參考表調整到ISO 100時,同樣有f/2、 f/4 及 f/8 三種曝光參考。
這一款功能較強,同樣ASA值就是ISO值(屬於老一代的款式),ASA值從25~800。曝光模式有 M、紅、綠三種。發光體上方的N、S、T是閃光燈投光角度,分別有35、50及85度;右方是仰角的角度,分別有0、45、65、90度,90度就是直接打在天花板上了。開關鈕其實有二道,閃光燈插上熱靴後先扳動LOCK鈕向右,再做SWITCH ON,如此才會與相機連動。最下面紅色則是 Test 鈕。
在轉盤上先將ASA(ISO)調到100,其次依據投光角度調整內轉盤到N,完成基本設定。只有f/2.8、f/4二種參考光圈。
在內轉盤上另有W1功能,與第一款閃光燈的WIDE相同,加上散光板時,要調整到W1。
上述的 GN 值是在ISO 100下的數值,若ISO 值不同,則 GN 值亦會改變。(摘自『數位視野』)
ISO 速率 | GN 值 | ISO 速率 | GN 值 |
25 | 11 | 400 | 44 |
50 | 15 | 800 | 62 |
100 | 22 | 1600 | 88 |
200 | 31 | 3200 | 124 |
我們上面說過,加個塑膠板在閃燈的前端,閃光燈的出力會減弱,下列為 Wide 的 GN 值。
ISO 速率 | GN 值 | ISO 速率 | GN 值 |
25 | 9 | 400 | 36 |
50 | 12 | 800 | 50 |
100 | 18 | 1600 | 72 |
200 | 25 | 3200 | 101 |
看過上面各種面板及計算方式後,瞭解這些變數間的關係,各位應該不會再覺得閃光燈的面板很複雜了!最後介紹閃光燈的基本附件:
同步線:當閃光燈離開熱靴時,用以連接閃光燈及相機,當按下相機快門得以透過此縣級發閃光燈。要注意不是所有相機都有提供此功能的接座,而且不是任何同步線都適用,這一點尤其是初學者更要小心。
閃光燈同步觸發器:主要閃光燈發光時,可透過這個小道具同時讓附屬的閃光燈觸發,達到多光源打光的目的。所以只要有了這個附加配備,我們也可以在家中布置一個小小的攝影棚。
柔光罩、反光板等附加配備:有很多相關的附加配備,雖然不是閃光燈的直接附屬功能,但是有了這些配備,可以讓攝影者發揮更多的創意空間與攝影理念。
閃光的在室外的有效GN值會低於廠商的標示值,這一點在前面章節有介紹到,因此這邊簡單的說明實際應用上要注意的地方:
- 對現有光照亮的主體之中間色調部分測光,也可使用相機的自動測光來記錄快門和光圈的讀數。而快門讀數應正好等于或慢于閃光燈的同步速度。
- 外接閃光燈上設定的 ISO 值有時要比底片來得高,甚至高過數位相機本身標定的真正 ISO 值。因此,使用時,宜採用定光圈如:F11來實際量測閃光燈到主體的有效距離。你也可以根據原廠提供的閃光燈指數來計算,不過實際驗證一下還是比較放心。
- 假如沒辦法太接近主體拍攝,則必須將閃光燈的強度提高,移除鏡頭前的濾光鏡,最好外加一個手提外接閃燈。另一方面,如果距離太近,則可以加大光圈、提高快門速度(注意要在閃光同步範圍內)。使用數位相機,可以試拍數張確定閃燈的能量。部分外接閃燈使用低功率以減少光之輸出時,色溫會稍高。
其實,我們可以把閃光當作『日光』來處理!當你的主體環境光過於平淡時,閃燈可以增添強硬、定向的日光成分。在攝影棚內,你需要將大功率的閃光燈與相機分開架設。測光後固定快門速度,但將參考的光圈值縮小兩格。配合架於高處的閃光燈,使其與主體成 45度角。記住不要讓閃光燈的位置太低,否則會造成日落的假象。同樣,也應避免閃光燈離主體太近,這樣光看上去會不均勻。增加距離、加大亮度比較能符合日光的感覺,此種搭配適合拍攝人像、雕刻和商品等等。
一般閃光燈的使用方法,在此章節不特別說明,各位只要學會上一章節介紹的閃光燈設定,調好所需的ISO值、光圈大小,基本上是不會犯錯的。這邊要介紹的是一些進階的應用技巧,包含:閃光燈色溫的應用技巧、色溫的控制技巧、跳燈技巧、反光配備的補光技巧、多光源應用技巧、消除紅眼技巧、後幕閃燈模式拍攝技巧等。以下一一位各位介紹:
閃光燈色溫的應用技巧:
我們知道閃光燈的設計,是以色溫6000K為標準,理論上的色溫與日光是很接近的,但實際上,它還是比正常日光的色溫度(5600K)高了些,嚴格來說,稍微偏向冷色系。而且連續使用閃光燈拍照,約第四次以後的色溫值比在第一次閃光還要高 100K-300K,這是因為閃光燈出力後產生的餘熱,拉高了色溫。對於有品質要求的攝影活動來說,儘管上升的色溫不高,但還這樣來來回回就差了500K~800K的色溫,仍然要注意其影響。因此,有些單體閃光燈會加上暖色濾光片或使用勻光片,罩在閃光燈投光處,可以使閃光的色溫降低,感覺溫暖、溫柔一些。
啟動內建閃燈 | 關閉閃燈 | 使用外接閃燈 |
上列三圖(摘自『數位視野』),未經作者同意摘錄,如有冒昧請來信告知,筆者會立即改善。
不過有時不要太過苛求色溫和色彩平衡的統一,多一點變化也是不錯的拍攝手法。在室內昏黃的燈泡光線下所拍攝帶輝黃色的作品,看起來頗有黯然詭譎的感覺!使用閃光燈打亮背景(跳燈的應用--故意跳燈打亮主體後方),用慢快門表現出燭光晚會或生日蛋糕的溫馨情境;抑或是強制不閃光,讓帶有暖色背景的臥室或是其他佈景的搭配,這樣滿室、滿臉的溫馨效果,看上去會顯得自然的多也甜蜜的多。
色溫的控制技巧:
在室內,光線不夠明亮時要打開閃光燈補光;在室外,拍攝逆光人像、打散臉上的光斑時,閃光的補光也同樣重要。這兩種情況下使用閃光燈時,除了要考慮閃光燈本身的色溫以外,必須要同時考慮閃光與現有光混合在一起所產生的照明效果。不論室外、室內,都要要注意有色的牆壁、陽傘和周邊的廣告或海報等,對色彩平衡的影響。
除非你追求的是作品本身的特殊效果,否則最好讓閃光與其他光源在色溫上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例如說:在室內石英燈的環境下,使用閃光燈最好搭配黃色濾色片,拉低色溫,避免洗出來的作品一片青綠。因此,各位必須慢慢加強你的眼睛對於色溫變化的敏感度,如此才能預測出它對你的作品的影響,進而達到色溫的應用與發揮。
跳燈技巧:
跳燈通常是指將閃光燈打到天花板或牆面,再反射回來。通常閃光燈的直接照射屬於直射光源,容易在被攝體的後面留下『強烈』的陰影,造成較差的光質。所以我們會將閃光燈轉個角度,以折射或反射光打在被攝體上,以獲得擴散光源( 俗稱「跳燈」),便可以減輕或避免此現象,使光線變得柔和。
如果我們使用的是EE電眼式閃光燈,必須計算投光角度、充當反射體素材的材質與顏色,以及光線行經距離,計算得宜,才能夠發揮您期望的效果,拍攝方法如下:
決定以天花板或左右牆面作為跳燈的反射素材。不同的彈射角度會拍出不一樣的效果。
設定閃光燈的傾仰角,要讓反射光精準的打到主體身上(不要侷限於閃光燈上的角度)。
概算出光線行經路線到主體的總長度。
評估反射素材對於閃光燈投射到主體造成加減光的因素,而且要考慮到是否會改變色溫。
將閃光燈調至M模式,以手動方式設定閃光燈。
依據總行經距離、加減光因素、主體本身的反射率,決定轉盤上的相對距離設定。
最後還是要依靠您的經驗,老話一句--多拍才能精確掌握。
如果是TTL模式閃光燈,就比較不用如此麻煩了,頂多要考慮反射素材本身的材質及顏色,不要造成色差即可;經驗充足以後,再根據其他加減光因素,進行正負差調整即可。
反光配備的補光技巧:
初學者使用閃光燈時,通常只會幾種打光方式:以閃光燈當主光源,由相機決定閃光燈的出力;或者利用閃光燈強制閃光,拍攝背光的主體,當作輔助光源;再來就是打跳燈(有時還是用瞎猜的),這算是不錯的了。這邊要介紹的是以閃光燈當作輔助光源,進行各種補光、效果光。補光方式很多種,筆者將外拍活動最常用的反光板補光及閃光燈補光做個介紹:
反光板補光:
反光板補光是最常用的補光方式,臉部過暗或者對比過大,都可以運用它。反光板的種類非常的多,筆者建議可購買一面為銀色,一面為金黃色的圓形反光板。反光板補光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光源,如果在沒有陽光的時候拍照且又須補光時,閃光燈就派上用場了。它的特點是:
質輕,收起來攜帶容易;攤開面積大,效果佳。
因應不同需要使用,日光下可用銀色反光面;樹陰下色溫偏高可用黃金面。
補光效果容易預測,就算反射閃光燈打出的作為補光,算好距離及角度,相差也不大。
閃光燈補光:
人像外拍活動中,常將閃燈架在機頂接座上,如此拍攝形成正面光,模特兒的臉部會顯得明亮白皙,這種感覺即是時下的婚紗寫真常用的拍攝方式。此外閃光燈補光會造成主體與背景明亮對比增加,有助於主體突顯。然而背景是一反射體且靠近被射者,例如一面牆,這樣一來主體的影子照映在背景上,若攝入鏡頭,反而破壞畫面整體。
補光方式不少,初學者最好好多多嘗試,了解其差異並增加經驗值,以後拍攝作品就不會一成不變!
使用跳燈當補光,將閃光燈轉個角度,以折射光打在被攝體上,便可以減輕或避免此現象。
在閃光燈上加個柔光罩,,使閃光燈變成擴散光源,作為補光效果也不錯!
閃光燈搭配反光板補光,可減輕背後陰影,又可增加被攝體的立體感。
使用同步線,讓閃光燈以中高光的方式(可視實際狀況調整)補光,效果更佳。
注意補光比例,不要讓補光搶走主光的色彩,亦或是造成曝光過渡。
多光源應用技巧:
有很多人想要拍些商業攝影、沙龍照的作品,但是卻空有理想或技術,卻苦無經費,其實如果您有多個外部閃光燈,再添購閃光燈同步觸發器(不到 NT$700-800 )),同樣也可以達成類似於攝影棚的效果,實現你的美夢。
首先將 Multi-Slave 的閃光燈觸發底座裝在腳架上!(也可接上同步線,進行連動的觸發動作)記得受光面最好面向相機上的閃光燈。
其次將外部閃光燈裝在 Multi-Slave 觸發底座上,並且調整閃光燈的角度,當相機的閃光燈閃起時,外部閃光燈也會跟著閃動。
當然您可以搭配之前解說的方法,在閃光燈上加個柔光罩!在實務上,直接的閃光燈照射,多會較為硬調,光線品質較差,無法除掉厚重的陰影,若是再配合適當的柔光裝置,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進行室內攝影時,除了使用跳燈技巧,避免明顯的陰影產生外,其實,再加上第二、第三個閃光燈,讓整體的光線照射更合乎需求。這樣的方式很類似於攝影棚的做法,但是成本卻遠比攝影棚便宜多了!光線的運用,其實是攝影藝術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而閃光燈則是各種光源裡,容易獲得但是較難掌握的部份,初學者不妨利用此方法,慢慢地學習閃光燈光源的運用。茲將幾個重點歸納如下:
1. 如果是數位相機,無法外接閃光燈,當然也無法使用跳燈技巧,進行室內攝影時,第二、第三閃光燈尤其顯得重要!
2. 功能輕巧機動,可以輕易地帶著燈光到處拍攝。
3. 通用性極高,附加的閃光燈可以與傳統的相機共用。
4.
5. 如果各位玩得入迷了,要獲得更佳曝光效果,可以使用獨立的測光錶,量測更精確的曝光值。
6. 注意主燈與第二、第三閃光的間補光的比例,通常1:2~1:4是最常見的比值,如此方可獲得預期的效果。
消除紅眼的技巧: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為何會產生『紅眼』?紅眼的產生是因為閃光燈打到眼睛視網膜後的微血管組織,反射回來所產生的自然現象。只要鏡頭與閃光燈間的夾角設計得太小,便容易產生「紅眼」的現象。內建式閃光燈,尤其是數位相機,在設計上較著重於輕薄短小、攜帶方便,鏡頭與閃光燈常常靠得很近,也就更容易產生「紅眼」的現象。另外,攝影距離越短,閃光燈與鏡頭角度越小,也容易產生紅眼。
一般相機『消除紅眼』功能主要是透過閃光燈的預閃,使瞳孔做某種程度的收縮,以減少視網膜反射回來的紅光。事實上,這種方法減少的紅眼現象還是有限,並非真的可以消除或避免掉紅眼的拍攝結果。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
1.使用漫射、擴散或反射光線,例如,讓閃光燈做某種程度的折射,如照向天花板或反光板,再折射於主體上。加上柔光罩也是不錯的方法。
2.利用外部的閃光燈,加大鏡頭與閃光燈之間的距離,都可以有效地清除紅眼。同樣的可以搭配上述的方法,得到加成的效果。
3.利用同步線,使閃光燈遠離鏡頭,增大中間的夾角,以完全消除紅眼現象。
後幕閃燈模式(Rear Flash)拍攝技巧:
相當你在移動相機進行追蹤攝影的同時,這種特效閃光模式會使部分景物清晰,而背景及其他地方呈條紋或動態,就是『後幕閃燈』。使用這種效果時現場光不能太亮,特別是閃光燈照在前景時,其拍攝技巧提供給各位參考:
左圖就是以追蹤攝影的方法進行拍攝。
- 可先調低相機的 ISO 值。(記得拍攝完後要調回正常的ISO值喔!)
- 使用低速快門,大約在1/15~1/2秒之間。
- 將相機功能切換到快門優先模式,量測現場光的曝光讀數。
- 將閃光燈功能切換到後幕閃燈模式。
- 以追蹤攝影的手法拍攝,或者可選擇搖擺、旋轉或推拉相機機身,產生更出色的效果。
- 如在日光下拍攝,可選用中度的PL濾光鏡,以降低快門速度。
留言
張貼留言